糖化作用的产物AGEs会刺激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升高,引起表皮的过度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多,使得毛囊堵塞,最终形成痤疮。
在2019年线上口服抗老产品中,搜索量最多的是抗糖化类产品,同时期抗糖化类产品消费量增速在抗老市场产品中跃居第一[1.2]。这一新兴概念也并非凭空出世,无迹可寻。
早在2001年,日本抗加龄医学会在研究抗衰老效果时,发现抑制糖化的意义。
此后十多年,抗糖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。相应的,食品、化妆品、医药制造等行业产生了多种抗糖化素材。到2019年,POLA的B.A抗糖丸&抗糖液在中国抗衰老市场掀起一股抗糖热潮。
那什么是抗糖化呢?不吃糖?
那倒不是。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,人体每处的活动都需要供能,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。如果糖分摄入不够,会导致低血糖,身体各项机能反应迟钝,比如说,当早上不吃早餐,那么可能会因为低血糖而引起晕厥。
糖这么重要,为什么还要抗糖化呢?
原来是因为并非所有糖分都转化为能量,有些会在肝脏转化为糖原被储存起来,而更多的会进行糖化反应,和蛋白质结合形成AGEs(糖化终产物)。
如真皮层内的胶原蛋白被糖化后,皮肤胶原蛋白流失,使得皮肤松弛,进而形成皱纹;
其次,糖化作用的产物AGEs会刺激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升高,引起表皮的过度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多,使得毛囊堵塞,最终形成痤疮。
而且AGEs还会使得酪氨酸酶变得活跃,进而增加黑色素的生产,导致皮肤逐渐变得暗黄粗糙,开始衰老。
所以,抑制糖化在抗衰老的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。
目前市面上抗糖化产品,像AG Drink Plus抗糖饮、Obagi抗糖化口服液、Biocyte抗糖丸、Pola BA抗糖丸、丝蓓缇pakkun糖质分解酵母等多来源于日本。
金叶健康也紧跟市场步伐,以全新的抗糖化美容方案,打造满足大众需求的抗衰老美容饮品。以AGHerbMix为主要原料——由四种草本植物提取精华(鱼腥草、山楂、菊花、显齿蛇葡萄叶)组合而成,可多方面阻断糖化,延缓衰老。
经三项临床试验验证,即AGHerbMix在抗糖化和皮肤美化特性研究实验(安慰剂对照、双盲、随机、平行组研究)[3]、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抗糖基化作用研究实验[4]、抗糖基化效果研究实验(双盲、安慰剂对照、平行组研究)[5]中发现受试者的AGEs(3-DG、CML)减少即体内糖化反应减少,且皮肤色斑变淡和黑色素指标减少,同时皮肤弹性增加,脸颊肤色明显改善。
根据上述皮肤改善实验结果,再进行进一步的连续服用观察实验。受试者服用一个月(有效反馈人数40名,平均年龄46.1岁)皮肤改善效果评价,根据反馈情况,可以看出皮肤弹性改善最为明显,其次,斑及皱纹均有所减少,皮肤干燥情况也得到改善。
抗衰老并非是一夕一朝的事情,而是一场贯穿一生的持久战,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,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事业。
在坚持使用抗糖化产品的同时,还需要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,拒绝甜食,选择低GI饮食,减少糖的摄入量,避免油炸类饮食,早上睡,不抽烟、减少酒精的摄入以及保持愉快的心情,多运动,提高新陈代谢。
在抗衰老事业的奋斗路上,金叶健康一直陪伴大家,专注研发多款抗衰老相关产品,从抗氧化到抗糖化,提供专业产品定制生产服务,为每一位客户的美丽事业提供强大支持。
参考资料:
[1]CBNData消费大数据. MAT2019线上口服抗老相关概念搜索量. 2019口服美容消费趋势报告。
[2]CBNData消费大数据. MAT2019天猫国际主打各抗老概念的口服美容产品消费增速. 2019口服美容消费趋势报告。
[3]Hiroshige Kawai,Masako Shoshihara. Anti-glyccation and skin beautification properties from ingestion of mixed herb extract:A placebo-controlled, double-blind, randomized, parallel-group study.Glyeative Stress Research 2016:3(4):236-245
[4]Motoki Kubo,Masayuki Yagi. Anti-glycation Effects of Mixed-herb-extracts in Diabetes and Pre-diabetes.J.Clin.Biochem.Nutr.,43 Suppl.l,66-69,July 2008
[5]Yoshikazu Yonei,Yoko Takahashi. Anti-Glycation Effect of Mixed Herbal Extract in Individuals with Pre-Diabetes Mellitus: A Double-Blind,Placebo-Controlled, Parallel Group Study. Anti-Aging Medicine 7(5): 26-35,2010